【精华】小学数学教案合集8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掌握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
2、用竖式正确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养成认真审题、书写工整和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你会填吗?
1、笔算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从()算起。
2、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个位不够减时,要从十位退()。
你会算吗?
60-24-16= 18+27+39=
先让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再让学生列竖式计算。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主题图。
师:看校门口开来了一辆大巴车,仔细看,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了解信息,小组交流。
让学生说:有人下车,下车25人,有人上车,上车28人。
师:我们乘坐公交车要遵守乘车规定,有秩序的先下车再上车。车上原来有67人,根据上下车人数的变化,你能连起来说一说吗?
让学生把图意连起来说一句话:车上原有67人,下去了25人,又上来28人,现在有多少人?
师:同学们想一想,这道题该如何计算?充分发挥你的聪明才智,看谁的解决方法更好、更合理、更科学。
生:理解题意、独立解答。
小组交流、汇报板演。在练习本上写连写竖式。
比一比,看那种算法更合理、科学。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口述:这道题都有什么运算符号?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学生说)
讨论:用竖式怎样计算?这道题可以不可以把两个竖式连在一起写?这道题有没有简便写法?使学生初步理解明确因为被减数和减数不能交换位置,所以这道题不能交换位置计算。
学生动笔在小黑板上写算式,教师在下面巡视,找出几种有代表性的做法,可能有几种情况,可出示正确的做法。再出示学生中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由学生判断有没有错,错在哪里。
拓展思维
这道题还有没有其它做法?
2、教学例4。
先说明和例3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和运算顺序。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提问:这道题竖式有没有简便写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6题,第5题。
师:哪位同学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五第5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五第6题。观察了解信息,和同桌交流发现。独立思考并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及时的练习,使学生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又学会了什么?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教师引导梳理。
生:认真思考,自由发言,谈自己的体会。
小结:加减混合的笔算试题,在笔算的过程中,把两个竖式写成一个竖式比较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能口算的要口算,这样可以提高我们的计算速度。
小学数学教案 篇2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按照“图形间的规律—数字间的规律—数组中的规律—找规律解决问题”这一顺序进行复习的。同时在细节上又注意以下几点:
1.知识点、习题的设计由浅入深,易于学生掌握。
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层次清晰,难易适度。关注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复习效果。
2.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培养他们归纳、总结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图形卡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找规律的相关知识。(板书:找规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学期我们都学习了哪些有关找规律的知识呢?
(图形的排列规律,数字和数组的排列规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找规律相关知识的复习,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为下面的复习作铺垫。
⊙复习整理
师:同学们的记忆力真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这两方面的知识。
1.复习图形的排列规律。
(1)课件出示。
(2)提问:这组图形是按照怎样的规律排列的呢?你能继续画下去吗?
预设
生1:这组图形是按照一个正方体,两个上下放的正方体,一个正方体,两个上下放的正方体……重复出现的规律排列的。
生2:如果要继续画下去,应该接着先画出一个正方体,再画出两个上下放的正方体。
(3)如果只出示
这一组图形,你还能找到它们的排列规律吗?(引导学生说出不能找出规律,只有三组以上重复出现的一组图形才能确定排列规律)
(4)提问:如果用数字表示出这组图形的排列规律,该怎样表示呢?(学生独立完成)
(5)巩固练习。
□△△△□△△△□△△△ ____ ____ ____ ____
(6)教师小结。
图形、数字或其他事物以不同的颜色、形状及其他形式为一组重复排列,就称之为有规律的排列。
数字和图形的排列规律是相对应的,图形的排列有什么规律,数字的排列就有相应的变化规律。
2.数的排列规律。
(1)课件出示。
3 6 9 12 15 ____ ____
(2)仔细观察,发现数的排列规律。
(所给数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后一个数总是前一个数加3得到的)
(3)根据发现的规律填出横线上的数。
(4)教师说明:这组数中相邻两个数的差都是相同的,这样的一列数叫等差数列。
提问:你能根据等差数列的特征,自己写出这样排列的一组数吗?
(引导学生自己写出一组等差数列,并说明自己写出的数列的排列规律)
小学数学教案 篇3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 ……此处隐藏3636个字……的分数改写成小数再计算。(教材P103第9题)
问:你能把每道算式里的分数改写成小数吗?(学生口答)
问:你能口算出这些题的答案吗?(学生汇报)
过度:通过这个练习,我们知道,有时把分数改写成小数,计算起来会更
简便。第一枝丫的叶子获得能量长出来了。还有其它的枝丫等着我们的帮助呢,我们要赶快去看长二个锦囊。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练习,让学生意识到有时把分数改写成小数,计算起来会更简便。从而提醒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2、锦囊袋二:我会算
①6.07+0.4-0.08②4.013.5+0.31
③40(2.75+0.86)④85.7(15.34.8)
师:课前让同学们回去做了预习,谁来说说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完成这些题。
过渡: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来算;有括
号的先算括号内的,再算括号外的。它与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在你们的努力下,这枝丫也长出叶子来了。我们要加油,看最后一个锦囊。
[设计意图:新课程最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计算教学是在原有知识上的迁移、变化、综合而成。通过本题练习,使学生发现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与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3、锦囊袋三:我能解(书本P102第8题)
问:从图里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怎样计算现在储蓄罐里有多少钱?
学生独立练习,指名板演。
过渡:同学们,当我们熟练的掌握了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方法后,我们就可以利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了。大家请看,最后一根枝丫的叶子也长出来啦,现在智慧树充满着朝气。那我们再一起帮它结出果实,好不好?
[设计意图:小数加减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为普遍,学生也有与价钱打交道的经验。通过这道题设计,让学生回忆并体验到小数加减法实用性。]
三、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书本P102第7题)
师:从图里,你可以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同学们提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真不错。老师也提了些问题,你们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智慧树才能获得果实能量,有信心吗?
问题一:买一副乒乓球拍用去35.50元,买2个乒乓球用去1.60元。应找回多少元?
问题二:怎样买最便宜?应找回多少元?
过度:同学们的聪明才智帮助智慧树获得了果实能量。接下来是一道富含大能量题目,同学们可要努力啦。
[设计意图:让学生积累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问题意识,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且通过本题,提高学生的处事能力。]
2、思考题
一个物体从高空下落,经过4秒落地。已知第一秒下落的距离是4.9米,以后每一秒下落的距离都比前一秒多9.8米。这个物体在下落前距地面多少米?
师:这个物体所做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介绍相关知识)
师:要求物体下落前距地面多少米,我们可以先列表整理一下数据。(师生共同列表整理)
师:通过列表整理,我们可以知道第一秒下落多少米?第二、三、四秒呢?下落前距地面多少米该怎么列式计算?(4.9.7.5.3总78.4)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过渡:一个物体从78.4米高的地方下落只要4秒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人是很难作出及时反应的,为人为己,我们要极力杜绝高空砸物行为。
[设计意思:科学是神秘,是学生极为好奇而又极为迷惑的领域。这一道题的设计,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一方面是为激起了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增长科学知识。另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学生思维,要根据实际问题选择适当的策略,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喜欢这满树的智慧果吗?你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智慧树长出了叶子,结出了果实,你们真棒。也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看着这棵满是果实的智慧树,你能根据刚才由树桩,到长出叶子,再到结出果实的整个过程,结合自身来说说你的想法吗?
小学数学教案 篇8教学内容:
课本P23页例3,练习五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通过提供丰富、现实、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
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3、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除法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主题图、格子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例3主题图。
(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2)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在愉悦的谈话中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情绪饱满、积极投入学习。
二、探索学习
1、教学例3
(1)从图中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一共有多少只蚕宝宝?*平均放在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
(3)一幅图提出了3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该怎样解答?说说这样解答的理由。
第二、三个问题怎么解答?试试看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这样计算的理由吗?
(4)你能说出表示的意思吗?
通过解答这3道题,你能发现它们间的关系吗,和你组里的同学讨论讨论。
2、出示课题
板书:解决问题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将学生置身于现实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选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进一步学习乘除法应用题做铺垫。创设开放情境,为学生提供信息。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P24页“做一做”。请学生观察情境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
小刺猬运水果的故事,引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2、学生从图中搜索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3、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五1~3。
教师巡视、指导。
做完的同学选择一道题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