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17 23:58:35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1

1、《大道之行也》重在学生朗读背诵,读还不够,但在第二节课有一定的改进,而且让男女生交叉读课文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古文一定要提倡多读,而且要不同形式的读。

2、如果按照公开课的标准来说,还缺少导入环节,哪怕是简单的几句话都是需要的,不可因为之前让学生预习就理所当然的省去导入。

3、《礼记》中的名句可以先让学生说,然后教师再补充,说不定学生能说出一些不是你所补充的名句,同时也让学生有个思考的过程。

4、文言文疏通字词义的时候,最好让字词句的翻译一句一句的出,特别是对基础比较薄弱的班级更应如此,一层一层的翻译太快,学生不会重视不会记笔记。而且一字一字的出会让学生清楚明了文言字词的重点在哪里。虽然教师在课堂上有说打点或画圈,但是也应该让学生在视觉上加深印象。同时一句一句翻译,是有助于学生翻译的,因为中高考中的翻译题也是一句一句翻译的。字词句的落实要稳,要规范,要慢。

5、文言文的翻译要深入浅出,联系生活实际,范围广,开拓学生思路。

6、易错字需要教师提醒,但是最好不要板书出错字,会给学生造成错觉,对字的认识模棱两可。教师可以强调容易错在哪。

7、板书设计需要多注意,就算课件做得再翔实,板书还是少不了,最基本也要把文章中心句或是文章结构写出,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可因为课件内容详细就忽略了板书。学生并不全会课下再看课件复习巩固,但是教师板书,学生就会认识到这个内容比较重要,所以会跟着教师再写一遍或是画下关键词句,加深印象与理解。

8、课堂用语的衔接要注意多积累多学习,有的环节衔接突兀生硬,所以教师课堂用语需要斟酌。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2

一、 授课班级:

八年级(上)

二、 授课时间:

20xx年5月31日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四、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五、学习时间:

十分钟

六、学习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找出不懂的词句,课堂发问。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

展示一幅和平宁静的社会图片,引入课文——大同社会。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二)解疑时刻

解答学生课前预习时遇到的难懂字词句。

(三)齐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大同社会的特征。

(四)分析大同社会特征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大同社会的这一个特征。教师展示互相帮助的图片,就图片深入分析课文,扩大和补充课文。

2、“男有分,女有归。”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才能丰衣足食。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大同社会的这一个特征。教师展示一幅婚嫁图片(新郎是残疾人,人人脸上洋溢着笑容)。引导学生从图片中找出与课文切合点——⑴女有归之喜;⑵废疾者,皆有所养。⑶壮有所用。(新郎身残志坚)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这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粘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译文:(人们)憎恶财物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大同社会的这一个特征。教师展示劳动场面的画,引导学生回答出“物尽其用,人尽其力”的社会特征。

(五)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再次感受大同社会。尝试背诵课文。

(六) 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爱,是最重要的,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七)作业

1、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

八、教学板书

关 爱

安 大 人

居 尽

乐 其

业 同 力

物 用

尽 其

九、教学后记

1、课堂总体感觉良好,气氛活跃,学生普遍喜欢大同社会,因此能够踊跃发言,积极配合教学。

2、教学重点难点能贯穿课堂始终,师生共同探讨,得到很好的解决。

3、板书设计比较特别,而又一目了然,充分展示大同社会的特征。

4、教学图片生动直观,引起学生联系课 ……此处隐藏8870个字……两点:

1.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 树立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懂得自身学习对自己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从而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努力学习。

对以上第“1”点目标,组织学生复习《桃花源记》时,学生已经明了。返推到春秋战国时期,学生同样理解了。他们对我国古代先贤能够树立这样的理想而感到骄傲。

在这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完成第“2”点目标:有理想,有追求,有奋斗,生活才会发展,社会才会进步。鼓励学生要像古代先贤一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人生指向明确,生活才会有意义。学生踊跃说说自己的人生目标,教师对他们的目标进行定位,并点明,只要每个同学能按自己拟定的目标,实实在在去努力,愿望就有可能实现。世世代代这样努力下去,大同社会的蓝图就不会遥远了。学生对这一说法表示赞同。

二、反思我“怎么教”

赵宇宏在《新课改下语文教师的三点反思》中说:“语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对话的关系,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对话教学。”怎么对话呢?“怎么教”呢?我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提出了如下三点目标:

1. 联系《桃花源记》引出“大同”特征,把学生引入课文。

2. 联系学生预习情况,让其展示自己对课文中喜欢的字句的理解,引出关键句子,并让学生板书出来。加深对关键句子的印象,由关键句子展开,提炼出大同社会特征的句子,板书出来。从而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引导学生熟读,加强实记。

3.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样社会的理解和看法,教师结合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描绘,解读“大同”社会的可能性,鼓励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

我利用学过的课文《桃花源记》导入教学。桃花源的出现和陶渊明当时的社会状况,学生已经熟悉,他们有话可说,有情可表。这样引入教学,学生情绪高昂,人人都有发话点,课堂气氛热烈。他们明白陶渊明为什么构想出桃花源这样一个形态的社会。当我说:这样的社会特点还有些美中不足时,他们好奇,沉思起来。由此引导学生去了解比“桃花源记”中的社会还要完美的另一个社会——即“大同社会”。学生就带着这一问题进入了《大道之行也》的学习过程中。这一方法的应用是成功的。

我接着让他们找出《大道之行也》中描绘社会状况的句子,他们就七嘴八舌说开了。有的说“讲信修睦”说了大同社会里人们都和睦相处,有的说“壮有所用”是说大同社会里青壮年人人就事干,有的说“外户而不闭”讲大同社会里不用安装防盗门,有的又说“货恶其弃于地”指出大同社会里没有铺张浪费的恶习,有的还说“幼有所长”告诉人们大同社会里孩子都能入学,“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指出大同社会状态下社会福利事业办得做得好。

我再让他们把这样的社会跟陶渊明的理想社会进行比较,找找这二者的异同。这时有的学生找不出了,遇到了困难。我再进行输导,要求学生把两个理想社会涉及的范围,人们的生活水平比较一下。他们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完全释然了。终于明白:陶渊明的理想社会虽然安宁平和,却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只是局部的安宁而已。而孔子的理想社会则是整个社会安宁平和,没有战乱。这一过程的教学,也取得了成功。就是对第三点,颇费了一番功夫。要让学生明白大同社会与我们所处现实的关系,明白自己的理想与大同社会的关系,并非易事。这一点,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难点,更是这篇课文的教学亮点。点画不好这一点,这篇课文的教学魅力也就不复存在了。这一反思也使我明白,一篇好的教学设计,或是一堂好课,离不开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亮点的闪现。离开了这几点,课也就平淡无奇了。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着力寻找到课堂的突破口,挖掘教学亮点,使每一堂课能平淡中见珍奇。

以上,就是我对《大道之行也》的教学反思。这一反思,让我明白,要教好一篇课文,不仅要明白“教什么”,还要会“怎么教”,有明确的目标,有清晰的思路,教学才会行云流水,学生才会从知识的获得中提升能力和飞跃情感。有教师广阔的教学思路,才会有学生放达的学习天空。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14

《大道之行也》是一篇非常经典的文章,小而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我让学生先反复诵读文章,以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在理解全文,理清文章整体思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诵读全文。然后再让学生与《桃花源记》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延伸归纳总结后,指导学生当堂背诵。整节课通过学生反复的诵读,读明文意,诵出韵味,通晓“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畅谈自己心中理想社会的理念。

反观这一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到。一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本课;二是要求学生能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知道本文是从哪些方面阐述的。三是让学生畅谈自己对“大同”社会的理解。

但是,仍有遗憾之处。部分学生仍没有达到当堂成诵的目标;很多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尚未真正领悟课文精髓。就这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把文言文引入现实生活,把它们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赋予它们一些新的内涵。

另外对学生的关注度也不够。特别是坐在后面的男同学,他们貌似很认真,但不做笔记,也不积极回答问题,而我也没有及时提醒他们。

同时,如何把课堂连缀得更流畅,怎样把问题引到深处,促使学生思想素养的提升,如何让教师的点评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都值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15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古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这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的一段话,它阐明了儒家理想中得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孔子因为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了这番言论。

由此,我想起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这一社会现实下,陶渊明才塑造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的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的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无论是“大同社会”,还是世外桃源,都只是南柯一梦,根本不可能实现。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过去的美好愿望与设想都成了现实。我们美丽的乡村,现代化的城市,就是世外桃源,就是人间仙境。我们的孩子上学免除了包括书费在内的一切费用;我们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都有国家的相应的政策来照管;我们生病住院有基础医疗保险;我们老了有社会统筹;我们中的贫困者有生活最低保障金的供给;------这样的社会不是“大同社会”,那还上哪里找“大同社会”呢?

一篇文言文的教学,让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感受到今天生活的幸福与快乐,认识到文本的现实意义,这不正是语文教学中的人文主义的再现吗?哦!原来很多文章都有它的现实意义的。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